Search

認識李滄東是從《#綠洲》開始。當年在韓國電影院的第一排看的《#密陽》因為韓文不夠好,有看沒懂,但還是...

  • Share this:

認識李滄東是從《#綠洲》開始。當年在韓國電影院的第一排看的《#密陽》因為韓文不夠好,有看沒懂,但還是把全度妍看到底了。

當《#薄荷糖》修復版要上映時,第三級警戒就來了。按耐不住,還是自己找來看了。手裡還一邊握著中國直送的《#燒紙》(李滄東短篇小說集)。

我喜歡文學味道的電影。不清楚是不是真的有這種分類,像《#Moonlight》也是這種。以前很粗淺地以為,旁白很多的就算文學電影(其實應該是文學改編成電影很多都逃不了旁白)。但旁白被大量濫用後,我開始覺得那流於一種「偷懶」。文字之美有各種形式的媒介可表現,但電影這種媒介,除了敘事手法之外,鏡頭語言是分功力高下的關鍵。這絕對是要訓練的,像我是習慣文字感譯的人,閱讀鏡頭語言的能力也是需要被教育、引導才有可能突破。

回到《薄荷糖》。用一個男人的崩壞串起韓國重大事件,這樣的劇本是有痕跡的。這痕跡很珍貴。生命是從許多事件所累積出來的,在事件裡我們產生個人經驗,再把這經驗轉換成故事,就是創作的痕跡。

其中令我有些感慨的是 #文素利。當年看完綠洲還去查那到底是演員還是真的腦性麻痺患者。前幾年她自編自導自演了一個女演員的電影《今天也是女演員》(我自己直譯亂翻的)。啊,女演員的宿命,其實真的不是變老(每個人都會老),而是工作機會只會越來越少,尤其在市場不健全(集體幼稚化的社會)的國度裡。即便是影后也有一樣的困境。

再回到李滄東的小說。我是先翻到最後一個故事,據說是他的處女作。他很好玩,換段落就像電影分鏡一樣,亂跳。但重點是,完全看得懂,不需要過場(空畫面),不需要醞釀。很多時候突然開始,突然結束。這點跟《薄荷糖》的結構有點相似。

這樣相較起來前幾年的《#燃燒烈愛》我就沒那麼喜歡了。可能那是別人的故事吧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